預估學習時數 -
教材時數 -

試閱關於商業思維四力

在《商業思維》這本書當中我提到了商業思維四力,數據力、營運力、策略力與敏捷力。

在我寫這本書之前,大家對於什麼是商業,以及商業的基礎範疇在哪邊其實有諸多疑問,我自己本身是商學院畢業,在讀了多年的商學與管理學知識後,我對於商業有了初步的理解,但對於商業的全貌其實非常模糊。

我知道商學院有很多不同的科系,企管、財金、經濟、科管、資管、行銷等等,細分的領域很多,加上我也知道傳統管理學中有所謂的五管,也就是產/銷/人/發/財。很多課程我都上過了,我自己也看了很多相關的書籍,但我還是有很多無法理解的問題。

例如,從人力資源角度來思考,我們總說會用一流的人才,但從財務觀點思考時,財務也會要求要控制人事成本,兩者到底誰說的更有道理呢?

從品牌行銷的角度來思考,我們會說經營長期的客戶關係很重要,不能每件事情都急著看到回報,但從業務的角度來看,沒有營收公司就難以生存下去,如果不看短期,那長期是真的能保障回報的嗎?

管理學中有一派觀點是盡可能做更專業的分工,讓每個人按部就班地做好該做的事,仰賴制度來管理一家公司,同時也有另一派觀點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價值,認為管理者應該花更多時間在激勵員工,把重點放在人身上。重視制度與重視人,這兩者真的有衝突嗎?

出社會幾年,因為有機會貼身跟著老闆學習,我漸漸發現,商學與管理學都沒有標準答案,關鍵在於因地制宜。但如果凡事都只能因地制宜,那就意味著不容易找出一條可供參酌的決策路徑,非常的仰賴每個掌權者的主觀判斷,這肯定會大大影響到決策品質。

人資認為公司之所以卡關就是因為沒有用一流的人才,所以力主要找更優秀的人才進公司;財務則認為公司當下的問題在於人事成本過高,應該要先裁撤部分的員工,緩解財務上的壓力;業務可能認為是目前的業務開發動能不足,營收沒衝上去,才會導致每月的虧損,應該將資源聚焦在業務擴展上;行銷則認為目前的產品競爭力不足,所以行銷推不出去,應該回過頭來檢討產品。

每個人的說法都有一番道理在,但誰說的才是對的呢?不知道。

我早年在公司內見識過很多這樣的爭論,一開始我也會選擇我比較偏好的角度,我最早會從員工角度思考,所以我會很容易接受用一流人才,給一流薪資的這個說法,因為我覺得自己是一流人才,我也想跟更多一流人才共事。

我也很能接受產品不夠好,應該優化產品這個說法。因為做產品的我總是認為老闆給的資源太少,也認為業務部門對產品的理解不足,才會用很低的折扣,賤價銷售產品。

在管理經驗愈來愈多,加上輪替過的工作角色也愈來愈多後,我發現在不同的崗位上看事情的觀點都不同。

唯一不變的,就是我們總在選擇對自己有利而不是對公司有利的觀點

但老闆在做決定時,其實有個最基礎的原則,那就是要做出對公司有利的決策,而所謂的有利決策,通常與財務面有關。如何做大營收,如何降低成本,如何提升利潤,如何擴大市場佔有等等。而這正是我們與老闆在做決定時最大的不同,也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。

剩餘 2257 字,前往 PPA 內容試看 立即取得本篇【關於商業思維四力】

前往 PPA 試看完整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