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估學習時數 54 分
教材時數 18 分

試閱數據驅動:從「從數據找答案」,到「讓數據指引方向」

一年時間,一起變強,歡迎來到商業思維學院,我是 Gipi 游舒帆。

數據驅動 (data driven) ,這個詞出現的時間比大數據更早,從有資料庫,有分析報表,有儀表板開始,很多大型企業便希望在面對充滿未知的商業世界時,數據能導引方向,讓他們不至於漫無目的的亂跑亂撞。

數據驅動與經驗驅動

各位是否還記得先前Evonne拿她家開五金行的案例,所有的商品庫存、售價、擺放的架位全部都是仰賴人腦記憶;而我先前提過的選品案例,那位經驗老道的老闆其實也是用他過往的經驗來判斷商品的好與壞,但他可能忽略了自己選品的命中率已經逐年衰退,缺了精確的數據,讓他產生了他還是選得很準的錯覺。

其實,經驗本身就是一種數據,而腦袋就是資料庫。在不看氣象報告的時候,你是如何判斷今天會不會下雨的?我猜你還是會看看外頭的天氣如何,雲多不多,天候黑不黑,是否比平常更悶更冷一些,觀察大家是否有帶傘,你會從很多地方採集「數據」,然後跟你腦袋中的資料庫做比對,這不是跟數據驅動相去不遠嗎?

但人腦這個資料庫的弱點是什麼?除非是大起大落,否則基本上我們不容易感知到日復一日的些微變化,因為我們不會定期在腦袋中產出一份報表或趨勢圖,來持續修正我們對每件事情的認知。從這邊,我們就可以簡單地看到,經驗這種數據,其實若缺乏客觀且定期的更新,人是不容易與時俱進的。

人腦的優勢在有智慧,當現實與預期不符,或者你心裡覺得不踏實的時候,你可能會尋求其他資訊來源,例如問人或上網找,或者即便不知道今天會不會下雨,帶把傘帶著總是保險,如果沒帶傘,人在外頭真的碰到大雨,你也會到附近的商店去買一把新的,而這就是人類智慧的可貴之處,也是AI暫時無法追上的地方。

真正的數據驅動是「讓數據指引方向」

近幾年愈來愈多人在談論數據管理,也持續提及數據驅動這個詞,但我心裡的數據驅動並不是用產出一張又一張的報表,然後透過人腦去判斷並找出洞察,這種狀態比較像是試著「從數據去找答案」,我理想中的數據驅動是「讓數據指引方向」。

電商平台的推薦系統,雖然是以促銷為目的,但很多時候它也確實引導了消費者的決策,買了A的人通常還會買B、C、D喔,這背後運用的也是從數據中找出常常被同時購買的商品。

過去我們在公司內做了一個數據管理平台 DMP (Data Management Platform) ,專門用來處理上千個通路的廣告投放,有些時候有些投放通路或素材表現特別好,如果要用人工判讀,他可能得去看歷史數據,然後跟外頭其他競品比較一下現況,然後才可以決定要不要增加投放預算,而追加預算可能還要額外申請預算,如果不考慮增加預算,那就要從別的通路中挪預算過來用,那到底要降低哪個通路的預算才夠呢?其實這種決策一來一回之間大概就得花掉半天一天,因為通路實在太多了,人工根本無法管理。

後來我們做的這個數據管理平台已經整合了多數廣告代理商的API,我們可以隨時獲知每個通路的廣告投放狀況,也有歷史表現做對比,預算也可以由一個統一的分派演算法來控制,而不需要一次把每個通路的預算都分配好,哪個通路要追加預算,哪個通路要先停,基本上都可以由數據來決定,而不需要人為介入。

這算是實現了一部分我對於數據驅動的期待,搞定那些光靠人力不容易搞定的事。不過若要完整了落實數據驅動,我認為路途是挺漫長的,下一篇我會談推薦系統的基本邏輯,在下一篇則會談談完整的從銷售到生產,產銷一體的一條龍數據管理觀念,內容中將有更多的概念剖析,本篇我主要想跟大家談談建構一個由數據驅動的管理制度時,必須要先具備正確的指標概念。

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

在談數據驅動時,有一個觀念是一定要先提的,那就是領先指標 (leading indicator) 與落後指標 (lagging indicator)

落後指標基本上都是結果,例如業績表現、服務滿意度、品牌知名度等等,而多數公司的KPI其實都是落後指標

剩餘 3180 字,前往 PPA 內容試看 立即取得本篇【數據驅動:從「從數據找答案」,到「讓數據指引方向」】

前往 PPA 試看完整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