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估學習時數 54 分
教材時數 18 分

試閱狩野模型:在什麼地方優化使用者經驗

一年時間,一起變強,歡迎來到商業思維學院,我是Gipi游舒帆,本篇內容由Evonne撰寫,由Gipi口述。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,有時候產品加了一些功能,或是拚命強化了某個功能的體驗,但是你就是無感,覺得雞肋,甚至有時候覺得不滿意,吶喊怎麼越來越複雜,還我原本簡潔的介面來,到底為什麼有些時候,增強產品功能,可以增加顧客的滿意度,有時候顧客卻是無感,甚至有時候會反感呢?

本篇要跟大家介紹的是,日本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(Noriaki Kano)在1984年提出的「二維品質模式」,又稱為狩野模型、KANO模型,這個模型問的關鍵問題是--該增強什麼樣的產品功能與品質,顧客滿意度才會提高?狩野教授將不同的功能需求和顧客滿意度之間的關聯性,畫在二維平面上,所以叫做二維品質模式,橫軸是產品品質,縱軸是顧客滿意度,就成了以下這張圖:

image 圖片來源:經理人雜誌

這個模型將品質分成四大類:

必要條件品質(Must-be),也有人將這個分類叫做「基本需求型」:畫面中的藍線,代表做得好顧客滿意度不會提升,但是做不好,顧客滿意度就會大幅下降,以電商為例,結帳體驗是個典型的例子,無論你把結帳體驗做得多麼順暢,都只能確保使用者不要遇到阻礙而流失,無法奢求結帳帶給消費者「AHA!」的驚喜時刻,所以只要確保把基本需求做好,就可以將資源轉去做其他事情,但是這邊的基本需求一定是優先順序最高,不然一旦沒有達到基本要求,使用者的滿意度就會快速下降,造成流失。

一維品質(One-dimensioal),也有人將這個分類叫做「期望型」:畫面中的綠線,可以看到隨著品質提升,使用者滿意度也跟著提升,代表做得越好,顧客越滿意,可以對照先前談過的滿意需求。這應該是最常見的品質條件,以電商為例,這條件可能是「相同商品、相同品質下的價格」,品質一樣,當然是價格越低,顧客的感受就越好了。

魅力品質(Attractive),也有人將這個分類叫做「魅力型」:畫面中上方的藍綠線,在一開始尚未提供這項產品或服務時,使用者可能無感,因為使用者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個需求,但是品質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,使用者的滿意度就會突然大幅上升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AHA!」moment,產品體驗帶來的驚喜時刻,可以對照先前提過的感動需求。

例如你可能常去一家高級餐廳用餐,帶著朋友一進門,服務生都記得你這個客人跟你打招呼,瞬間尊榮的感覺就出來了,甚至他們還記得你的生日,用餐到一半會拿著生日蛋糕出現,或是招待一瓶香檳祝賀,這種體驗就會很難忘,甚至會讓你逢人就推、向外傳播。

無差異品質(Indifference),也有人將這個分類叫做「無差異型」:畫面中的橘色框,無論產品做得好還是不好,使用者都沒有太大的感覺,因此不用浪費時間在上面尋求優化,例如在吃路邊攤時,餐點的「擺盤」就不是重點,店家再用心,我可能也感受不到差異,就不用花費心血在這上面了。

剩餘 2381 字,前往 PPA 內容試看 立即取得本篇【狩野模型:在什麼地方優化使用者經驗】

前往 PPA 試看完整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