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估學習時數 -
教材時數 -

試閱為什麼我們要開《打造高效軟體開發團隊》學程?

學院開「產品經理」、「專案管理」的課程將近兩年了,而這兩堂課現在也是學院內非常熱門課程,修課人數非常多,協助很多人掌握了 PM 需要具備的能力,將 PM 的工作做得更好,或者成功地轉換跑道成為 PM,從「個人能力」的養成角度來看,這兩堂課的成效很不錯。

不過就我過去的經驗看來,要做好產品,除了仰賴 PM 個人能力外,我們必須要建立起可靠的流程與制度,讓產品開發能順利的進行,這中間涉及團隊分工與協作機制、工作流程設計、客戶需求管理、計畫安排、長短期目標設定,甚至也涉及了軟體工程領域的議題,包含版本管理、品質、技術債處理等。

而這整個過程,就是產品管理(Product Management)的範疇,結合過去 10 多年產品管理的經驗,以及我們團隊在這些年看見許多產品開發團隊卡關的問題,我將產品管理過程經常遭遇的問題做了較完整的彙整,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。

產品成敗,人人有責

在往下談論課程的設計之前,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。

有人說 PM 或 PO 要對產品的成敗負責任,也有人說產品的品質是由測試人員來負責,還有人說技術債的問題研發團隊該負最大的責任。實際上,產品的成敗是產品團隊每個人的責任。

以品質為例,測試人員的工作任務可能是為即將發布的產品「把關」,但把關並不等同於對品質負責,他只能讓品質不良的產品不被發佈。但我們需要往前去檢視,是哪個環節做錯了,才導致品質不良。有可能是一開始的需求就沒談清楚,所以最後的成果並不符合客戶原先期待,也可能是因為工程師在撰寫程式時遺漏了某個重要的判斷,所以導致程式出了 bug,而這些都會影響到品質。

以產品設計為例,我們經常會提到用戶體驗設計,到底用戶體驗是誰的責任呢?

有人會覺得是 UX Designer,實際上 UX Designer 能影響的範圍有限,如果 PM 對客戶做出過度的承諾,而客戶的需求其實會與既有的系統產生嚴重衝突,那設計上必然得花更多的功夫;而產品的效能或可靠度也會影響到用戶體驗,這方面的工作則是由技術團隊負責。如果要想得更廣泛一些,產品能支援的作業系統、終端裝置、瀏覽器類型,這也是用戶體驗的一環,而這部份也仰賴技術團隊的實踐。

要顧好品質,我們需要整個產品團隊的成員都具有品質意識,同時也有對應的能力與流程去確保品質,要顧好用戶體驗,我們也需要整個產品團隊的成員都具有體驗意識,同時也有對應的能力與流程去確保用戶體驗。

在過去,我曾經合作過很多不同能力與背景的 PM、RD、QA、Designer,有時運氣很好,我會碰到意識好,能力好,工作流程也很完整的團隊,這過程我們一般都能合作愉快,而且產出很棒的成果。

但更多時候,我可能會碰到意識與能力還不到位,流程也很亂的團隊。這時,我就很慶幸,還好自己還懂這些,可以透過溝通來改善整個管理過程,並逐步協助他們建立意識、能力與流程。這過程會辛苦一些,但一樣能解決問題。

如果整個團隊內,有愈多的人具備正確的產品管理知識,將產品做好的機率一般愈高。

簡而言之,我認為「產品成敗,人人有責」。


接著回過頭來聊聊這堂課程中,我們到底想跟大家聊些什麼。

產品管理流程

或許聊到產品管理流程,很多人直覺聯想到的都是精實創業、MVP,或者 Scrum 的產品開發方法,這些其實都是很好的概念,但我會希望讓大家多一點看看產品管理的全貌。畢竟產品的情境太多,很難一體適用。

產品階段來看,新產品/舊產品翻新(客戶對象一樣,架構或設計不同)/既有產品維護,這幾個不同的產品階段,管理方法其實略有不同;

產品類型來看,軟體/硬體/服務型產品,管理上的重點也不同;

客戶對象來看,不做太細部的區分,先分為 2B / 2C 兩大類,這兩類產品的管理方法差異也不小;

產品組合角色來看,如果公司不只有一項產品,所以會有產品組合的概念,在產品組合中,主力產品/次要產品/引流品的發展重點其實也不同;

甚至廣泛一點來看,你會發現即便是內部系統的開發,本質上也是一種持續性優化的過程,這過程跟產品管理其實是一樣的。

簡單的說,產品管理過程不是只有技術開發,而是涉及到完整的市場、策略,乃至於營運的方方面面。

這部份,我除了提供一個產品管理的全貌外,也會針對不同類型產品的管理重點做整理,讓大家更清楚知道當下什麼樣的流程更適合團隊。

剩餘 3486 字,前往 PPA 內容試看 立即取得本篇【為什麼我們要開《打造高效軟體開發團隊》學程?】

前往 PPA 試看完整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