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估學習時數 30 分
教材時數 15 分

試閱W9-個人財務的基本觀念

一年時間,跟我們一起做自己生命的CEO,打造理想中的自己,我是Gipi游舒帆。

大家好,這是做自己生命CEO的第9週,往下的日子,我們將會持續陪著各位,用一年的時間,一起變強。

本週我們將來跟大家聊聊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主題,那就是財務規劃,接著的4週,我們會先帶大家瞭解如何思考個人的財務狀況,並進一步思考如果想要增加自己收入的話,可能有哪些方法,以及如何去實踐計畫。

首先,由於財務觀念並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說完的,我會先建議各位去看看百科關於財務基礎的文章,以確保大家都現金流、資產負債表這樣的名詞是有所理解的。

我們可以如何思考財務這件事?

我們曾在企業本質的文章中談論過亞馬遜貝佐斯的一段話,他說:「用來衡量亞馬遜財務狀況的最終指標不是利潤,而是每股自由現金流。」

貝佐斯帶領的亞馬遜曾經年連虧損,從損益表上來看,全年的稅後淨利有很多年都是負的,就算有賺也只是小賺。但華爾街對這樣的公司卻給了極高的評價,在2018年時公司市值甚至一度突破一兆美元。這是怎麼回事?

這得看看亞馬遜都將錢拿去做什麼用了。其實亞馬遜經營績效很好,每年的毛利表現其實並不差,這些錢如果不花掉的話,每年應該都可以讓股東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,但貝佐斯並不是這麼做的,他反而將這些錢持續投入到隔年的市場計畫與研發項目中,持續推進亞馬遜的雲端服務、物流、倉儲管理,乃至於更長期的技術研發項目上。

對比之下,台灣的電商之父詹宏志當年面對蝦皮的競爭時,曾感嘆的說自己輕忽了「資本的力量」。因為過往PChome的財務操作是將每年的獲利發給股東,而不是將這些錢持續投入強化PChome長期的競爭優勢上,這才給了蝦皮跟Momo後來居上的機會。

企業能賺錢是一回事,而賺到的錢如何運用則是另一回事。如果處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,你不持續投資,那最終會被競爭者取代,但要持續投資,那就意味著得犧牲股東的短期利益,這本身就是一種兩難。

取捨,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企業是如此,那個人的部分呢?

猶記得戴勝益曾說過月薪不到五萬不要儲蓄,當年曾引起一陣軒然大波,他的主張是當你的收入不高時,這些錢怎麼存都很難變成大錢,不如把錢花在建立人脈上,還援引當年他創業初期跟66個貴人借錢的經驗,不過最有爭議的當屬這段:

「如果一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,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,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。」

爾後,張忠謀也評論了這段發言,他說:

「薪資在5萬元以下還要存錢,老實說也存不了多少,不如把錢投資自己。而投資自己有各種方法,例如去上課進修、進行具教育性的旅遊等。」

張忠謀的陳述方式讓我們接受度高很多,兩者共同的思維是把錢投資在其他更能創造價值的地方,而相異的思維則是戴認為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在人際連結,而張則認為在個人成長上,我個人認為觀念上問題不大,但在做法上,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正確的在儲蓄跟投資自我間找到平衡呢?

可支配所得

手邊的現金到底該如何運用才恰當呢?如果把我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觀念對應到個人上,其實有個很雷同的概念,那就是可支配所得(Disposable Income)

如果你是南部人,在台北上班,一個月的收入是5萬元,每個月的基本開銷是房租8,000元、水電網路1,500元、孝親費5,000元、伙食費9,000元、交通費2,000元、勞健保+其他保險5,000元、手機費500元等等,零零總總加一加大約就是3萬元,這3萬元可以稱之為你的常態性支出。

剩餘 2786 字,前往 PPA 內容試看 立即取得本篇【W9-個人財務的基本觀念】

前往 PPA 試看完整內容